第一部分:专业概要
一、专业简要描述
焊接技术与工程专业面向高端装备智能加工,注重材料连接领域的设计、制造、试验研究、运行管理、经营销售等能力的培养。专业拥有本硕博贯通育人体系,强化实践能力培养,学生毕业后可从事新材料焊接、高能束加工、增材制造技术(3D打印)、热喷涂成形、激光焊接与切割、固相连接技术、磁控焊接电源控制、计算机辅助焊接设计与制造等相关工作。
二、专业特色亮点
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最近一次辽宁省专业评估排名第一,软科2022年全国专业排名第六,国家优势特色专业。建有辽宁省高校先进焊接技术及自动化重点实验室,优势传统特色高效能电弧电源设计,近年来逐渐形成高能束加工与增材制造、计算机辅助高效能焊接、智能焊接检验等新特色。学生经培训考试合格后可获得由国际焊接学会授权颁发的国际焊接工程师(IWE)执业资格证书,该证书国际通用。
第二部分:专业介绍
一、专业解读
专业与电气工程、机械工程、管理科学等学科相互交叉渗透,同时将装备制造业作为核心,将计算机辅助设计/制造(CAD/CAM)作为基础,注重新材料的先进连接方法与焊接自动化控制,顺应新技术革命和工业4.0的大趋势,从材料成分设计、制造工艺优化、高效焊接设备选用等方面展现创新驱动发展的新局面,引领数字化制造技术、新材料技术、新型装备技术向智能化、网络化的方向发展。
毕业生主要在机械制造、新能源开发、石油化工、航空航天、船舶建造、国防军工与核工业等行业领域,从事焊接工艺编制、结构生产、设备调试、设备管理、生产组织等方面工作。通过与机械工业哈尔滨焊接技术培训中心进行联合培训,引入包含ISO、EN、ASME等焊接国际标准,在实验教学中与国际焊接工程师实习操作联系起来,形成从焊接结构设计、焊接接头制备、金相组织分析到焊接检验等一系列过程。学生经培训并考试合格后,可获得由国际焊接学会(IIW)授权颁发的国际焊接工程师证书,满足行业在国际竞争中焊接人员资质方面的要求。对于提高学生国际标准应用能力和国际工程案例分析知识,培育工程领域国际视野,建立理论带动实践的国际化工程人才培养新模式,缩短国际化就业距离,起到了积极作用。
学生在校期间将系统学习焊接原理、弧焊电源及控制、熔焊方法及设备、金属材料焊接性、焊接结构、特种焊接、焊接检验、焊接过程模拟与仿真、焊接过程传感与智能控制等主要课程;还要掌握工程制图、工程力学、机械设计基础、电工电子技术、材料物理化学、材料科学基础等课程的基本理论知识。
二、专业优势
1.专业定位
服务装备制造业和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基础扎实、技术过硬,在焊接技术与工程领域具有国际化视野、懂标准、善于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创新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2.历史沿革
专业成立于1953年,是国内最早成立的焊接专业之一,原名“焊接工艺与设备”。1958年面向全国开始招收本科生,1979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1983年被列入机械工业部改革试点专业,1998年获博士学位授予权,与铸造、热加工合并为“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2007年获批博士后流动站,并入选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辽宁省高校示范专业。2010年独立并更名为焊接技术与工程专业。
3.师资力量
近年来专业不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学历结构逐年趋于合理,职称结构呈梯队建设。专职教师有14人,其中教授8人,副教授3人,讲师3人,包含有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人、省级人才称号获得者6人,博士生导师8人,具有海外留学经历5人。在新材料焊接、热喷涂成形、高能束加工与增材制造技术(3D打印),激光焊接与切割、固相连接技术、磁控焊接电源控制、计算机辅助焊接设计与制造等方面的研究获得了大量成果。
4.科研教学
近五年获批国家级项目十余项,省部级项目五十余项,企业项目百余项,省部级奖励6项,发表高水平论文200余篇。2023年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1门,截至目前已获批省级一流本科课程6门。主编教材获批“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首届辽宁省教材建设奖。
5.学生培养
学生科技竞赛参与率90%以上,取得国家级创新创业类项目6项,国家级奖励12项,省部级项目和奖励20余项。近4年专业有15名学生获得省优秀毕业生,26人获得国家奖学金。学生获得发明专利11项,近三年发表SCI检索论文7篇,EI检索论文2篇,核心论文19篇。参加创业国赛项目的学生获得沈阳日报专访,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获社会行业好评。
三、就业情况
1.就业主要方向:装备制造业。主要包含金属制品业,通用、专用设备制造业,汽车制造业,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
2.就业重点单位: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中国中车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第一汽车集团公司、大连重工·起重集团有限公司、中信戴卡股份有限公司、沈阳兴华航空电器有限责任公司、中铁建设集团有限公司、鞍山钢铁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第一重型机械集团公司、华晨宝马汽车有限公司、上海电气集团、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上海沪林重工等。
3.考研情况:近三年平均考研升学率在30%以上,主要集中在西安交通大学、天津大学、东北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四川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