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专业概述
一、专业简要描述
是新型交叉学科专业,为了支撑国家节能减排、低碳经济及循环经济等重大产业战略目标,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和资源安全。是一门研究石化、化工行业清洁生产和资源循环利用、生物质资源资源化利用、水资源循环利用、高分子废弃物资源化的工程技术专业。学科方向涉及环境科学与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办学地点毗邻中石油辽阳石化分公司,实践教学资源丰富。重点培养废弃高分子资源化、工业废水资源化等方面的高水平应用型人才。
目前,本专业所属的化学工程与技术一级学科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含5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材料与化工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以及功能材料二级学科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
二、专业特色亮点
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专业是辽宁省经济结构调整新专业,与企业合作,实施产学研用融合的培养模式,以废弃高分子和化工产业集群污水资源化和高值化利用为专业方向,培养在石化、化工、新材料、新能源、环保等相关行业具有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的资源循环类高素质技术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第二部分:专业介绍
一、专业解读
资源循环的本质是将废弃的无序复杂物质体系转变为有序的物质体系;其基本科学原理与工程技术方法就是物质的二次分离与转化。
为了实现“五位一体”发展战略之生态文明建设,于2010年设立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专业,是涉及化学(物质转化与物质形态等)、化工(工艺学、热力学、动力学)、物理(物质和能量的传输和混合)、工业生态学、环境科学、系统工程学、社会经济学、管理学等多学科相交叉的新工科。
主要关注企业清洁生产、资源循环利用、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涉及化学工程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等多个学科,是国家鼓励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急需的新兴学科,对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二、专业优势
1.专业历史沿革
2018年,沈阳工业大学设立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专业,是辽宁省经济结构调整新专业。2019年首次招生。
2.专业定位
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面向国家和辽宁发展需求,服务废弃高分子和化工产业集群污水资源化和高值化利用,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和资源安全,培养基础扎实、工程实践能力强和技术创新能力突出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打造特色鲜明、国内一流的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专业。
3.培养目标
培养面向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新资源、节能减排等新兴产业发展和未来科技进步,培养学生具有良好思想品质、职业道德、团队合作精神、国际化视野和创新意识;掌握循环经济工程技术方面的基础理论知识,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宽厚的专业知识和突出的实践能力,具备从事循环经济工程技术基础理论研究与技术开发的基本能力,在材料、化工、能源、环保等相关行业从事科学研究、工程技术开发、经营管理等方面的工作的高水平应用型人才。
4.专业特色
根据我校专业发展定位和发展方向,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专业以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循环经济工程技术基础为专业方向。
(1)面向化工产业集群,立足辽宁、服务区域经济,侧重合成高分子资源和废水资源再生与循环利用,服务企业清洁生产;
(2)深化校企合作,服务地方建设,废物精细分类,产学研用融合,实现资源循环利用,培养工程实践能力;
(3)多专业联合实训,强化团队意识,提升创新创业能力。
5.专业发展潜力
《国家十四五规划》提出:发展循环经济,推进资源节约集约循环利用,对保障国家资源安全,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推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国家十四五循环经济发展规划》规定了“塑料污染全链条治理”为“六大重点行动”之一。因此,发展循环经济将成为辽宁省,乃至国家新的经济增长点,势必亟需大批的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及相关专业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
6.课程体系设置
融入OBE、新工科、课程思政、教育信息化、创新创业等理念,优化课程体系,注重学科交叉融合和国际化设置课程体系。
(1)专业课程设置
高分子材料的再生与资源化利用方向:开设高分子化学与物理、高分子产品工艺学、高分子资源循环利用等课程;污水处理及资源化利用方向:开设资源微生物学、污水处理及资源化利用、环境监测等课程;公共核心课程:开设资源循环过程工艺设计、工业生态学等课程。
(2)主要实践环节
开设基础化学实验、化工原理实验、基础工程实训、化工原理课程设计、资源循环过程工艺设计课程设计、生产实习、化工CAD实训、资源循环过程仿真实训、专业综合实验、资源循环过程实训、毕业设计(论文)等课程。
(3)创新创业教育课程
结合专业特色,强调个性培养。涉及创新与创业基础、学科专业导论、资源微生物学、高分子资源循环利用、污水处理及资源化利用、专业综合实验等课程。
本专业课程设置具有新工科特点,设置创新创业基础、学科专业导论等创新课程;设置资源微生物学(双语)、工业生态学(双语)等国际化课程;设置化工技术经济与项目管理等新工科、新技术学科融合课程;设置实验、实习、实训等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课程;C语言程序设计和化工CAD实训等智能制造需要的课程,这些课程的设置有利于提高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学科交叉融合能力。
7.师资队伍及教学科研成果
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专业现有专职教师15人,其中高级职称以上6人,硕士以上学历15人,“百千万人才工程”万人层次1人,1名“沈阳市拔尖人才”,1名辽阳市“科技特派员”, 70%以上为双师双能型教师;外聘教师6人,其中教授级高工2人,博士后1人,硕士以上学历4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千人层次1人。生师比为15:1。
专业教师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强,完成教育部重点科研项目1项,省教改项目4项,获得省部级教学成果奖3项,省级精品共享课1门,出版教材3部,校级教改项目多项。创建1个创新孵化公司。近年来参与省级揭榜挂帅项目1项,横向课题12项,合同额约90万元授权发明专利6件,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20余篇,其中SCI论文60余篇。
专业实验室隶属“石油化工与材料工程实验教学中心”(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拥有专业实验室面积400平方米,共享实验室面积3400平方米;专业实验仪器台套数60台套,资产200万元,共享资产900万元,5个实验教学平台,3个实训教学平台,1个创新创业平台。专业已建成稳定的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能够满足学生的实习需求。
专业一直鼓励和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创新创业训练和各类竞赛,以实践促学习。近3年,学生积极参与“大学生化工设计竞赛”、“大学生化工实验大赛”、“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数学建模大赛”、“东北三省一区大学生生态环保作品竞赛”、““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创新创业实践活动,获得省级以上荣誉41项,获国家级奖项3项;参加创新创业训练项目12项,其中省级3项,1获二等奖;近年学生撰写论文6篇;申请发明专利3件,获授权专利1件;学生参与教师科研项目多项,形成了争先创新的主动学习的大好局面,学习效果明显增强,专业实力明显增强。
三、就业情况
1.就业主要方向:学生毕业后就业范围广,可在资源循环、以及与资源综合利用相关的石油、石化、化工、原材料产业等行业从事工业规划、技术开发、工艺及设备设计、清洁生产评估与咨询等工作。
2.就业重点单位:神华集团,中国大唐集团公司,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中国中化集团公司,恒力集团有限公司,重庆华峰化工有限公司,大连福佳企业集团有限公司、中石化股份天津分公司、恒力石化(大连)有限公司、大唐内蒙古多伦煤化工有限责任公司等。
3.考研情况:建立本科转专业和研究生保送机制。本科前2学期成绩优秀的学生可以转专业,前6学期学习和竞赛加分总成绩排名前列的学生可以保送到国内理想高校读研究生,考研率 15% 以上。
4.本专业2023年首届毕业生,就业率为9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