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系纵览
金融学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院系纵览 >> 院系纵览 >> 经济学院 >> 金融学

 

第一部分:专业概要

一、专业简要描述

主要研究个人、机构、政府如何获取、支出以及管理资金和其他金融资产的资源配置。具体包括银行、证券及保险理论与实务;货币市场、资本市场与国际金融市场理论与实务;金融宏观调控及金融经济理论与实务;融风险管理理论与实务等。专门培养银行家、证券分析师、投资理财顾问、风险投资家、CFO等高级管理人员。

二、专业特色亮点

本专业突出工金融合,打造工金型金融人才。依托学校以工为主,紧密契合区域经济特点,以微观金融为优势方向,构建重交叉、强应用、讲实践、求创新的工金融合培养模式。

本专业创建321模式,培养应用金融分析师。遵循金融以实践为本,融入全球视角金融分析,构建“三个体系、两个计划、一个基地”321模式为支撑的体系。

第二部分:专业介绍

一、专业解读

本专业以市场经济中的各类金融活动为研究对象,同时辐射到国民经济其他各部门,主要研究货币流通和信用活动、金融市场运行与投融资决策、金融产品定价及风险管理、金融机构经营管理和金融宏观调控等。本专业毕业生有较强的适应性与较宽的择业余地,适宜在金融机构、金融监管机构、企业及上市公司相关部门等工作。本专业经过多年发展,打造了基础宽厚、开放交叉的课程体系,形成了协同育人、强化实践、重视能力的专业特色,毕业生具有工作上手快、后劲足的特点。

二、专业优势

1.学科优势

本专业建于1995年,2010年获批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硕士点,2011年拥有省级应用经济学实践基地,2012年拥有国家级应用经济学实践基地,2013年于辽宁省本科专业评估位列金融学专业前25%,2014年获批金融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2018年获国家级及省级教改奖项,2019年获批辽宁省一流本科教育示范专业,2020年拥有省级虚拟仿真实践教学平台2022年获批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结合本校以工科为主、配合多学科交叉的融合优势,侧重培养服务于金融行业的专门人才。依托国家应用经济学基地,有效利用学校资源与教育优势,强化金融创新实践能力,为市场输送实践能力强的创新应用型人才。放眼国际,融入全球视角金融分析体系,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特色人才。

2.科研成果

获批立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科技项目3项,省市级和企业委托项目68项,获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成果二等奖2项、三等奖3项,辽宁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辽宁省教学成果一、二三等奖6项。本学科教师出版专著13部,公开发表学术论文160余篇,其中CSSCI刊源论文19篇,SCI论文3篇,EI检索论文16篇。拥有一个国家级实践教育基地及多个省校级实践教育基地。拥有辽宁省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重点基地和沈阳市经济社会发展基地。

3.师资力量

本专业专职教师分别毕业于天津大学、东北大学、辽宁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等知名院校,7成教师具有博士学位。本专业还聘任校外知名专家和学者为专业兼职教师,开展讲座或实践教学指导工作。

4.人才培养

金融学专业旨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过硬的政治思想素质,较强的人文、科技素养及跨文化交流能力和广阔国际视野,宽厚扎实的经济、金融理论基础,具备金融业务实践及金融管理与现代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能够胜任银行、证券、基金、信托、期货和保险等金融机构,以及监管部门、政府企事业单位等相关专业工作,具有深厚理论功底、精湛专业技能、良好综合素质和优秀人格品格的创新应用型金融人才。

5.办学定位

立足辽宁服务全国,侧重面向微观金融,依托学校以工为主的多科性学科群优势,将工程背景、技术与金融融合,以新商科为引领,培养基础宽厚扎实、实践能力强,掌握经济理论及方法,具备全球意识、协调与沟通、数据分析、风险管理与决策能力,具有较高专业素质,能够胜任银行、证券、保险、基金等金融机构及政府部门和企事业单位的专业工作,良好综合素质和优秀人格品格的创新应用型金融人才,建设成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

6.办学特色

根据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对应用经济学人才质量、结构的需求,本专业依托本校工科背景的学科交叉优势,以教学改革、科学研究、服务学生为工作主线,培养满足社会需求、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复合型金融类人才。

7.专业历史

本专业建于1995年,2010年获批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硕士点,2014年获批金融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2019年获批辽宁省一流本科教育示范专业,2022年获批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其发展历程如图1:

 

1 发展历程

8.课程体系

本专业构建经济理论、金融技能、信息知识交叉融合的课程体系。以省级金课“国际金融学”和“证券投资虚拟仿真实验”为核心,以产学合作为特色,构建实务类课程群,加大专业基于“行业投资”内涵的边界拓展;做精实践环节,突出实训模拟,吸纳行业导师开发实训课程;构建“五层递进,产学互动”的实践教学体系。课程总体系由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和实践教育构成,通识教育包括思政课、公共基础课、专题教育课和公共选修课,专业教育包括学科平台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和跨学科选修课,实践教育包括实验教学、课程实训、课程设计、专业实习和毕业设计。

其中,学科平台课按照金融学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设置课程。包括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政治经济学、计量经济学、会计学、统计学、金融学、财政学,金融学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要求这8门课程是金融学、金融工程、投资学、保险学专业的必设课。专业必修课按照金融学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设置课程。金融学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要求按照“5+x”模式设置专业必修。毕业生应修满160学分(第一课堂),其中课程教学(含:实验课)132学分,实践教学28学分。毕业生第二课堂应修满10学分。本专业选修课选16学分,跨学科选修课选16学分。

9.国际交流

学院与美国特拉华州立大学合作短期文化交流、“3+1+1”工商管理硕士办学项目,为金融专业学生提供了去国外留学与国际交流学习的机会。30%以上任课教师具有出国经历;多门本科核心课程全部开设中英文双语授课;学院现有全日制本科生900余人;各类硕士研究生110余人;硕士、本科外国留学生20余人。

10.比较优势

第一,从专业发展的角度。金融学涵盖了宏观层面和微观层面的分析,将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经济知识和数理技术相融合。第二,从复合型人才培养的角度。金融学专业发展到今天,金融创新是核心,它综合了现代金融理论、信息技术,使得本专业的毕业生适应能力强,具备复合型人才的特点。第三,从省内金融学专业的布点角度。2013年金融学本科专业评估位列全省第4名,2019年获首批辽宁省一流本科教育示范专业2022年获批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第四,从金融学专业的就业前景角度。本专业毕业的学生将来可以从事金融分析师、风险管理师、基金经理人、创投合伙人、投行合伙人、保荐人等年薪丰厚的职业,上市公司、企业投资部、金融机构和银保监局、证监局等相关政府部门也是就业方向,因而有着更宽阔的就业领域。第五,从人才培养和专业课程设置角度。经济学院拥有应用经济学国家级实践基地,与中国银行、辽宁股权交易中心融盛财险股份有限公司等建立合作,为学生们提供良好的实践和学习条件。培养方案引入全球通用的金融注册分析师、风险管理师等相关课程,契合培养高级应用型金融专业人才的需要。

三、就业情况

1.就业主要方向:金融行业企业、工商企业、政府事业单位及升学、留学与创业等。5年平均数据显示,约30%的毕业生进入大型金融机构、国企、民企及跨国公司。在国内外升学人群中,被211以上学校与国外名校录取的学生比率呈上升状态。60%以上毕业生集中在辽沈地区就业,超过70%的毕业生进入银行、证券等各类企事业及服务业。

2.就业率

5年,专业就业率基本保持在95%以上。

3.毕业生发展动态:

根据毕业生校友群跟踪调查,5年内本专业81%的毕业生年薪增长,56.4%的毕业生职务晋升。在10年及更长的考察期内,涌现出清华大学经管学院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青年学者”,招商银行沈阳分行副行长等众多行业精英。

4.外部评价

综合用人单位与麦可思调查分析报告:

1)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满意度达到93.15%,对其知识结构、独立工作能力、创新开拓能力的满意度分别为95.91%,90.45%和92.60%。

2)外部对本专业学生最为集中的评价是“专业知识全面、踏实肯干,勇于创新、动手能力强以及良好的工作态度和团队协作精神”。





请升级浏览器版本

你正在使用旧版本浏览器。请升级浏览器以获得更好的体验。